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关爱、支持、良好的照顾,已成为每个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 但是,每一代都有一代的概念。 面对同样的老年生活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老年人:“居家养老让我更安心”
“人老了,喜欢待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家住北京的王阿姨今年已经70多岁了,“像我这种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腿脚有点不好的老人,都选择在家养老。我的好几个‘老伙伴’也是这样,平常帮孩子做口热乎饭吃,没事儿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也算是比较安逸了。”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像王阿姨这样,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在我国占比较高。
然而,居家养老的老人在家安全性较低,一旦有恙或发生意外,容易耽误**时间。为此,我国通过组织试点、**政策、鼓励创新等手段,持续推动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医院与护理院、养老机构合作,让高标准的医疗服务下沉基层;社区为老年患者设立“家庭病床”,家庭医生定期上门巡诊……近年来,为促进医养结合发展,各地开展了许多积极尝试,让老年人享受到更便利的医疗服务。
“在熟悉的环境,有亲情伴随的居家养老,是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期盼。”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在近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近五年,**投入50亿支持居家社区养老试点。
在北京,有专人上门为老人家庭进行“**定制”的适老化改造,让老人生活过得更舒服;在青岛,得益于“互联网 护理”服务的开展,老年患者及家属不仅省去了路途的奔波,降低了转运的风险,还**了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让老人就医更便捷;在广州,长者食堂开的红红火火,老人们的“用餐难”问题在这儿得到了妥善解决,丰富的菜品兼具高性价比,让老人暖胃更暖心……
据高晓兵介绍,“十四五”时期,**还将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养老服务设施上,民政部门要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圈”的养老服务圈。在农村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
在丰富服务方式上,除了要规范和继续推广相对比较成熟的家庭养老床位、农村互助幸福院、老年饭桌、居家养老的适老化改造。同时,还要创新方法,比如时间银行、智慧养老、养老顾问等等。
在养老服务平台上,民政部门立足于建立区县街道、乡两级的养老服务中心。
中年人:“存钱去养老院不为子女添负担”
对于养老,行至中年的刘叔叔已经开始寻求自己的解题思路,以便答好数十年后自己的那道“养老题”。
“我们已经经历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现在手头宽裕点,不希望给子女添负担,存钱去养老院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说。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2.9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1.0万张,比上年增长5.9%。其中,**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个,比上年增长11.0%,床位488.2万张,比上年增长11.3%;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 29.1万个,共有床位332.8万张。
“养老院的各种配置以适老化为标准,处处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提供**的急诊医疗服务,之前已经去参观过了,我住着放心,子女也安心。”刘叔叔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自己之前看过的养老院简介。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
“身边有理财规划师的朋友,他们建议理财应该与保障和投资相结合,有的人买一些保险产品来抵御风险,有的人做投资以获得额外的收入。” 夕夕说道。
无叶不落,无年无秋。 人也是如此,它永远是生活的必然状态。 如何安顿好老人,让他们更和谐地融入家庭,是当代年轻人寻找答案的重大命题。 作为一个依赖老人,他们也在寻找新的自我价值,努力过上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