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常见问题

甩老族:把爸妈送养老院玩失踪

发布时间: 2022-06-14 作者:遵义市红花岗区一鑫老年护养院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交一段时间的费用,然后就不要问了。 这样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甩老族”。前段时间,外地一些养老机构发生了多起“甩老”事件。 无一例外,老人的家人都因为欠费而失踪。 养老机构不能把老人赶出去,只能给他们买单。 事实上,贵州遵义也有这样的“甩老”,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经营困难。 遇到这些违背诚信的“甩老”行为后,不仅维权难,经营也更糟。


【现象】


各地“甩老族”频现


养老院原本是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地方,然而一些不孝顺的子女却将养老院当作遗弃老人、甩掉包袱的场所。


据媒体报道,2014年,失去自理能力的遵义市民陈阿姨,被大儿子送到了养老院,一直以来都是由大儿子负责照顾,并支付费用。去年,大儿子因病去世,照顾老人的责任就落到了小儿子的身上,然而小儿子来过几次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老人欠下了近两万元的费用,当护理院想联系老人小儿子时发现,他不仅更换了联系方式,而且之前的住房也已经无人居住。无独有偶,88岁的张阿姨在乌鲁木齐爱民老年公寓已经住了十多年,她已经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除了每月将费用打过来,儿女很少来看望她。多年来,逢年过节老人都不回家跟儿女住,她说:“这里比家里好,关心她的人很多。”这些将老人送入养老院后,不管不问的子女被称为“甩老族”,在各地养老院这样的子女并不少。


【落地】


“甩老”现象贵州并不少见


其实,不只是在外地,河南商报《咱爸咱妈》记者走访发现,在贵州,几乎每家养老机构都曾遭遇过“甩老”的子女。


遵义市红花岗区一鑫老年护养院负责人胡院长记忆深刻的是几年前遇到的一起“甩老”事件。一名开着轿车的年轻人来到遵义市红花岗区一鑫老年护养院,称因为自己平时生意忙无法照料老人,想将老人安排在这里。这名年轻人交了1400元钱,签订托养服务协议书后便离开了,直到老人去世,再也没有出现过。公寓曾拨打过年轻人留下的两个手机号码,均联系不上;到留下的住址查询,被告知无此业主。


记者了解到,在遵义市部分养老院或老年公寓,像这样“甩老”的情况,或与家人失去联系的,并不少见。“遵义市的养老院大多是民营的,本来运营都很艰难,这样的‘甩老’行为给养老院造成了更大的经济和人力负担,让我们苦不堪言。”胡院长说,这个事件发生后,遵义11家养老院曾召开过会议,想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后大家都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尴尬】


探望次数承诺协议,成了空头支票


赵先生说,一般养老院接收老人时,会跟老人子女签订一个协议,拖欠费用不准超过半年,但是遇到“甩老”的情况,这种协议却毫无作用。“按照协议,拖欠半年的费用,我们就可以不管老人了,但是我们真的能让老人露宿街头吗?”郭先生说。


一些养老院为了不让“甩老族”钻空子,会更加重视对老人家庭条件的调查,根据老人家庭情况,判断出儿女送老人进养老院的目的到底是为自己“摆脱累赘”,还是为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


还有一些养老院为防止子女“甩老”,在签订协议时,规定了子女定期探望老人的次数,如果做不到,老人便不能入住。


但在现实中,即使这些承诺被写进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也会变成空头支票。


记者调查发现,一鑫养老院里老人子女探望次数频繁的是一周一次,但是很多老人子女两个月都不来看望老人一次。


“这些老人子女往往是交了钱一托了之,看望老人还没有爱心组织那么勤。”王女士说,一旦这些家庭遭遇变故,或是出现家庭矛盾,很容易导致“甩老”情形的发生。


能否解决“弃旧”的问题?


  今年1月,因四川南充一位老人的三个儿子拒不赡养老人,不请自来就把老人留在养老院,拖欠费用,当地法院判处兄弟三人入狱。 并以遗弃罪判处他们有期徒刑 6 个月,缓刑 1 年。


  但在河南淳一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文涛看来,对于大多数“拒收”事件,遗弃罪未必适用。 因为遗弃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


  因此,在“拒老”事件发生后,养老机构只能根据事前签订的协议,通过司法途径起诉老人家属。


  有专家建议,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立法实施老年人财产托管制度。 老人入住养老院后,养老机构可申请变更老人监护权,社区可出面委托老人财产支付老人费用。


  黄文涛认为,财产托管的实施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托管资产如何定位、养老院费用管理,养老院过度使用托管费用怎么办? 托管资产被过度消耗怎么办?  “这些都需要制度去规范,但赡养老人是孝道的问题,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老人无论是在家还是送养老院,作为孩子,都是有义务好好赡养老人”